民族形象是整个民族历史发展和现代表现的主要环节,文学的发展一直是体现民族形象不断变化的表征。现代文学在语言和文化交流日益广泛的今天,融合了世界文化的多样化,但同时民族特性也是其根本内容之一。本文从民族形象与文学开始论述,分析了现代文学的民族性,讨论了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
“民族历史的叙述是建构民族形象不可或缺的一环”,“民族这个形象的共同体最初而且最主要是通过文学来表现的”。因而,文学始终都承担着对民族历史的叙述。
1.民族形象与文学对民族历史与形象的审视和叙述,历来是小说创作中的重要部分,如王德威所说:“小说的流变与‘中国之命运’看似无甚攸关,却每有若合符节之处。在泪与笑之间,小说曾负载着革命与建国等使命,也绝不轻忽风花雪月、饮食男女的重要。小说的天地兼容并蓄,众生喧哗。比起历史政治论述中的中国,小说所反映的中国或许更真切实在些。”在国度、族群之中,与生俱来的生理上的特征时时都会提示他们自己来自何处。远离了曾经的家国,在日益向新的民族文化的融人过程中,他们的视角摆脱了过去的单一文化的束缚,能够“同时以抛在背后的事物以及此时此地的实况这两种方式来看事情,所以有着双重视角,从不以孤立的方式来看事情,这意味着一种观念或经验总是对照着另一种观念或经验,因而使得二者有时以新颖、不可预测的方式出现:从这种并置中,得到更好,甚至更普遍的有关思考的看法”。
民族形象不仅是政府的事,也是每一个公民的事,每一个中国人都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形象。从最细微的国民个人的一言一行,到企业、机构等在对外经贸往来过程中的一举一动,乃至一件出口商品质量的优劣,都影响着人们对一个民族的形象的认知与评价。民族与个人是分不开的,个人形象影响着一个民族的形象。在国外,一个人给他人留下不错的印象,就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其所代表的国家和民族形象也会因此而提升,反之亦然。民族形象是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形成的,不能不说是成难毁易。确立一个民族的形象需要多年时间,失去形象却只需要几分钟。建立良好的民族形象,不是装出来的、遮出来的,不是支离破碎的行动,不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包装,而是要从根本上,持续长远地增强民族吸引力。只有内铸好品质,方能外树好形象。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友谊的不断加深,交流与合作的不断深入,中国的国家形象和民族形象更趋正面。随着中国迅速发展壮大,世界更加关注中国。相应地,中华儿女们在与世界日益密切的互动中,也需要自觉地展示和提升良好的民族形象。我们只有弘扬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不断丰富民族特色文化内涵,创作出更多的文化杰作,才能让国家和民族的形象更加美好。
2.中国现代文学的民族性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一个永久性的话题,不仅在与西方文学的对比关系中得以体现,同时也在反映在中国现代文学与古典文学的对照关系中。纵观对现代文学的民族性的定义,往往通过“传统、本土、中国”等文字来体现传统的中国文学,而现代文学在强调这些品格时,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融入“现代性,世界性”等观念。而这些不同品格性质的文化概念,也正是困扰现代文学研究工作者的关键点。我认为,中国现代文学的民族性,并不是通过传统意义上的“古代性”来体现,和30年代“前锋社”等所宣传的带有意识形态性质的“民族性”有许多形式上的区别。新中国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和发展使得中国的传统文学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上都与西方文化和文学发生许多的碰撞和关联,在两种文化的相互渗透和融合中,西方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起到了一些补充和丰富过程,同时,中国现代文学也给予西方文学更多的色彩,可见,现代文学的民族性具备一定的复杂性和兼容性,而不再是传统的纯粹性,不能通过独立化的形式来对其界定。“民族”在种族、语言、文化、宗教信仰的意义上作为现象可以说早已有之,但不论是中国古代,还是西方古代,由于种族、语言、文化、宗教信仰的相对封闭,“民族”在中西方的古代都处于自然状态,缺乏“自我意识”。本质上,“民族”是近代以来的产物,是以政治诉求为中心内容的民族主义的产物,“民族”的现象和国家的现象固然在民族国家出现以前很早的时间就已经存在,但民族主义作为历史力量的崛起,作为有着统一意识形态的政治运动而成为一种社会运动方式,却是非常近代和现代的”。
3.中国现代文学世界性与民族性的思辨
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中国现代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不可避免受到现代文化复杂性和兼容性的影响,具体来讲,也就是中国现代文学不但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学的一些特点,同时又在文化的融合过程中吸收了西方文学的一些优点,但是它不能单纯地被定义为中国古代文学或者西方文学,而是第三种文学,即中国现代文学。不难看出,中国现代文学的民族性,已经与中国古典文学的民族性有很大的差别。中国古代文学在当时的社会和经济背景下,具备着封闭性,其文化的内涵与表现形式都相对单纯,“世界性”与“民族性”在理论上是相对或矛盾的范畴。而中国现代文学的民族性无论从其内涵还是表现形式上,都要复杂得多,它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在赞美西方文化。特别是现代文学在语言文字的表达方面,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和渲染较多,它在传承中国文字的同时,也在吸收西方文化中简洁、清楚、直接的特色,促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表现形式更加直白。由此可见,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民族性”与“世界性”,“本土性”与“西方性”它们是相互融合相互统一的。正如朱德发、贾振勇所说:“中国现代文学既有世界文学范围的现代性的同质性,更有特定民族、特定时空的异质性。因此,中国现代文学的性质是普遍主义的现代性和种族主义的民族性在20世纪中国这一特定时空相遭遇而孕育的独特个性。”“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是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心理折射和精神展现,民族性是它在20世纪历史选择中形成的一种性格和品质,因此,从宏观的理论角度看,20世纪中国文学的性质是中国现代民族主义文学。”,我个人认为这个定性是非常准确的,中国现代文学最大的特点就是它具备兼容性,它的产生和发展同时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西方文化的影响,它的内容和精神方面也就具备了这两种文化的特色,所以,它具有文化“间性”。
但是,社会上有部分人认为,中国现代文学已经不再具备传统文化的精髓,只是对现代西方文化的模仿和学习,因此,它不具有文化独立性和民族性。对于这样的观点,我本人持反对意见,虽然中国现代文学在其表现内容和形式上与现代西方文化具有许多非常相似的地方,但是这样的情况正体现着现代文学出现与发展的时代背景。这样的文学形式,并不是单纯地模仿和复制,也不能以此来判断中国现代文学不具备民族性。事实上,中国现代文学在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时,其发展的主导仍然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现实语境,并且中国现代文学在融合西方文化的过程中,充满了创造和变异,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品格,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传统,即现代传统。
4.语言的民族特性
要判断一种文学是否具有其国家民族性,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语言,语言是体现文学“民族性”的重要内容。孙中山认为在民族的形成过程中有五种力量非常重要,这五种力量分别是:血统、生活、语言、宗教和风俗习惯。对于语言与民族之间关系,他的观点和论述是这样的:“如果外来民族得了我们的语言,便很容易被我们感化,久而久之,遂同化成一个民族。再反过来,若是我们知道外国语言,也容易同化外国人。如果人民的血统相同,语言也相同,那么同化的效力便更容易。所以,语言也是世界上造成民族很大的力。”孙中山先生的这一观点至今仍受到许多人的质疑,部分人甚至认为学习外语也是本国文化的沦丧表现,其实不然。我认为,这种观点是具有其科学性和可实践性的,根据语言反映文化传统,文化传统缔造语言特色的这一文化与语言的关系,不难看出,不同国家的语言与其文化传统紧密相连,而掌握一门语言是开拓沟通的有效途径,在人具有共同语言的情况下,对方的传统和文化习性才能更容易被自己接受和认可。这也就体现了孙中山先生所说的“若是我们知道外国语言,也容易同化外国人”。
5.结束语
中国现代文学具有世界性、现代性、中国性、本土性,但这些特性在具体的中国现代文学中,其内涵都可以包容到民族性中去,所以,中国现代文学从根本上是民族文学,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构成要素,与民族形象的构成息息相关,通过现代文学的形式生成构建“民族形象”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和合理性,也只有在体现民族性的同时才能让现代文学在与世界同轨发展的同时保持自己的个性。
参考文献:
[1] 魏韶华,武菲菲.“改造民族灵魂”能够统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总主题吗?——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分期问题的再思考[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10,(1):38-43.
[2] 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的阐释链与“新传统”的生成[J].新华文摘,2009,(3):90-93.
[2] 韩书堂,李克. 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民族性[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149-153.
[2] 杨春时,肖建华.中国现代文学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的双重变奏[J].学习与探索,2007,(4):178-183.
当前位置:主页 > 毕业论文 > 文学 > 现当代文学 > >
论现代文学“民族形象”的生成与建构
来源::未知 | 作者:足球比分直播_聚力体育app下载安装-在线|官网 | 本文已影响 人
- 上一篇:论中国“现代文学观念”的形成
- 下一篇:本土经验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世界性
随机阅读
热榜阅读
本周TOP10
- [现当代文学] 说《围城》的讽刺特色
- [现当代文学] 当代文学中的地主形象探析
- [现当代文学] 试论老舍的民间文化意识—
- [现当代文学] 试论孔子学院背后所代表的
- [现当代文学] 浅谈欣赏文学作品的基本原
- [现当代文学] 浅谈中国报告文学文体特性
- [现当代文学] 民族民间文学作品之著作权
- [现当代文学] 试析中世纪文学批评的几种
- [现当代文学] 论徐志摩的理想化人生
- [现当代文学] 浅议现代汉语的现代性与现
- [现当代文学] 现代文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 [现当代文学] 论鲁迅小说的农民形象
- [现当代文学] 戏剧性散文与散文戏剧性
- [现当代文学] 如何看待旧体诗与中国现代
- [现当代文学] 浅论张恨水笔下的市民社会
- [现当代文学] 中国文学史课程教学与创新